常住人口的定义及其统计范围详解

在人口统计与人口普查中,“常住人口”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。它关乎一个地区实际居住人口的数量与构成,对于政府决策、城市规划、公共服务配置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。那么,什么是常住人口?其统计范围又包括哪些内容呢?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。

常住人口的定义

常住人口,顾名思义,是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(通常指半年以上)的人口。这一概念强调了居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,旨在反映一个地区实际居住人口的真实情况。

常住人口的统计范围

根据相关规定和统计实践,常住人口的统计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:

  1. 居住在本地且户口在本地的人口:这类人口既在本地居住,又拥有本地的户籍,是常住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。
  2. 居住在本地但户口在外地的人口:只要这类人口在本地居住时间超过半年,无论其户口登记地在哪里,都被视为本地常住人口。这包括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而在本地居住的人口,以及调查时在本地居住但尚未办理本地常住户口的人口(如手持户口迁移证、出生证、退伍证等尚未落户的人员)。
  3. 户口在本地但外出不满半年的人口:这类人口虽然暂时离开本地,但由于外出时间不满半年,仍被视为本地常住人口。此外,户口在本地但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口也属于这一范畴。

常住人口的界定与特殊情况

在界定常住人口时,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。例如,外出从业人员虽然在外居住时间超过半年,但如果其收入、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,仍被视为家庭常住人口。同样,在家居住的国家职工、退休人员等,只要其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,也被纳入常住人口统计范围。

此外,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。如服刑人员、长期失联人员、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等,通常不被纳入常住人口统计。同时,对于空挂户(如因特殊关系将户籍迁移挂靠到某地但实际并不居住在该地的人口)也不纳入常住人口统计。

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区别

在理解常住人口时,还需要将其与户籍人口进行区分。户籍人口是指在其经常居住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的公民,无论其是否外出或外出时间长短,只要在某地注册有常住户口,即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。而常住人口则更侧重于实际居住情况,既包括有户籍且实际居住的人口,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居住的人口。

结语

综上所述,常住人口是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(指半年以上)的人口,其统计范围广泛且涵盖多种情况。通过准确界定和统计常住人口,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的实际居住人口情况,为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配置提供有力支持。

常住人口的定义

By admin

发表回复